【祛濕食療】初夏多雨水濕邪易傷及脾胃 中醫師教辨別體質 【附健脾祛濕食療】
發布時間: 2022/04/25 16:36
最後更新: 2022/04/27 19:03
隨著初夏來臨,又是時候迎來下雨天的日子。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中醫師吳紫嫦提醒,在此空氣濕潤的時節,加上港人經常出入冷氣地方,時冷時熱,除了準備外套作不時之需外,也要慎防濕氣重,免得傷及脾胃。
四、五月正值春夏交替的季節,不穩定的氣候特別容易影響健康。特別是香港為沿海地區,在夏季來臨時濕氣更重,若常常感到疲倦,一副病懨懨的樣子,吳紫嫦醫師指這有可能是濕邪侵襲人體,傷及脾胃。
辨別濕重體質
基於「脾主四肢」,當濕氣過重干擾了脾胃功能,會令人覺得身體四肢特別沉重疲倦,不願活動。同時亦有可能出現晨起倦怠之情況,總感到睡不夠無精神。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食慾減退、大便溏瀉等症狀。
吳醫師見不少人將濕氣和濕熱混淆。「濕氣過重,鬱久化熱,則會出現濕熱情況。」濕熱多表現在濕氣重的基礎上,會出現一系列熱氣症狀,如心煩急躁,口乾口苦,大便黏滯不爽、尿色深黃等症狀。
在健脾祛濕之前,先要對症下藥。濕氣重除了跟居住地方的氣候、地形等有關的外濕之外,亦有與個人體質有關的內濕。吳醫師建議可根據個人形體特徵、飲食習慣等方面,以簡單判斷自己是否屬於濕重體質。
一般而言,濕重多見於身形肥胖之士,特別是腹部顯得肥滿鬆軟,而臉部油脂分泌亦較多,汗水多又黏。吳醫師補充:「喜歡甜食及凍飲,或是平素缺乏運動的人士,易出現濕重情況。」都市人長期處於冷氣房,又常喝凍飲、吃生冷食物,完全跟中醫的「胃喜溫不喜涼」背道而馳,自然對脾胃影響較大。
脾胃虛弱致濕重
吳醫師指,人體的氣血、五穀營養,都需要依靠脾胃來吸收運化。若長期進食生冷食物,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,黏膜層變薄,衍生黏膜水腫和糜爛之情況,甚至會形成慢性胃炎。「當脾胃虛弱時,便不能運化水濕,又會再因體內累積太多代謝不掉的濕氣,加重影響脾胃的功能,以致形成惡性循環。」可見當身體滯留多餘水份,未能自然排出時,便有機會出現濕氣重的問題。
吳醫師強調,因身體滯留多餘水份引致的濕氣重,並非喝太多水所致。「多喝溫水,可讓水份稀釋,加強循環代謝,令體內的代謝廢物、多餘水份等透過流汗、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。」
正所謂「四季脾旺不受邪」,日常要注意養護脾胃,如戒吃生冷食品,若濕氣重的情況未有改善,可以多做運動來加強體質。吳醫師說:「濕重人士愈是不愛運動,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,久而久之,導致濕重困脾,引發一系列的症狀。」另外也要戒掉貪涼睡地板,或是避免淋雨、穿濕衣服等令人體濕氣加重的情況。
少酸多甜調養脾臟
在飲食方面,吳醫師建議可以多吃熱粥調養脾胃,如扁豆花淮山薏米粥。「平時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。」要說祛濕的食物,薏米是首選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便指薏米是「久服輕身益氣」,有健脾袪濕、利水袪水腫的作用。至於平時常見的竹蔗茅根水,亦是祛濕的好選擇,因茅根有清熱利尿、袪水腫之功效。而性質平和的黑豆,特別適合濕氣重、手腳冰冷和虛寒體質的女士食用,如用作沖泡黑豆水,便可有效祛濕、增加新陳代謝等。另亦可多吃蓮子、淮山、白扁豆等,以健脾袪濕。
健脾祛濕食療
一、扁豆花淮山薏米粥
材料:扁豆花9g、淮山30g、生熟薏苡仁各20g、白米適量、瘦肉適量
功效:健脾和胃化濕
做法:
1.薏苡仁、扁豆花、白米洗淨稍浸泡。
2.淮山洗淨切成條狀。
3.以上材料加瘦肉、清水煮1小時,加鹽調味即可。
二、茯苓豬骨湯
材料:茯苓30g、南北杏9g、黨參30g、豬骨1斤、佛手瓜2個
功效:益氣健脾、潤肺安神
做法:
1.把豬骨洗淨,滾水清洗後備用。
2.茯苓、黨參、南北杏洗淨備用,佛手瓜切件。
3.把以上材料加入熱水中,大火水滾後,轉文火煮90分鐘,加鹽調味即可。
記者︰劉妙賢